sujingjhong.com


學習如何學習(Learn How to Learn)他人摘要整理

學習如何學習 #


編者:lisez

I. 基本概念 #

二種思考模式:集中模式與發散模式 #

研究證明人類目前有兩種思考模式集中模式以及發散模式

集中模式適合用在簡單與已知的問題處理,大腦此時按造既定迴路解決問題;而在未知問題處理上,大腦將處於發散模式,隨機形成各式樣迴路。又大腦在發散模式中,解決問題形成思考路徑後,便會切換到集中模式。

這兩種模式是互斥,無法同時進行;但我們可藉由快速切換來達到效果。如可利用圖騰或象徵物,作為切換二者啟動器。

範例:在發散思考同時,握住鑰匙;而在思考時,突然看見手中鑰匙,轉為集中模式,開始記錄、整理發散思考成果。

人工迴路:類比與比喻 #

學習具體事物時,我們可藉由與現實連結,有效率的掌握知識;但學習抽象概念時(如數學、感情描述),現實中不存在對應的具體事物,我們可以透過類比、比喻,以人工方式建立思考迴路。並重複進行加深思考迴路,幫助記憶。

記憶與遺忘 #

依使用方式不同,可將記憶分為長期記憶工作記憶

  • 工作記憶指的是當前正在處理事物的記憶位置,並與長期記憶區連結。一般人約能一次性處理4個工作記憶。當我們在處理或解決問題,就需要不斷地更新工作記憶,直到解決問題或處理完畢為止。

  • 長期記憶即是我們飄渺無邊際的記憶儲存區,我們可透過不斷重複思考迴路,加深記憶,將記憶轉為長期記憶。但也因為長期記憶區過於廣大,尋找費時。

遺忘曲線與間隔式學習 #

Hermann Ebbinghaus研究發現,記憶將隨著時間逐漸淡忘(如下表),但我們可透過重複來加深記憶。Sebastian Leitner便透過此種發現,發明「間隔式學習法」,建立有效的複習方式。一般最佳複習時間為:5分後、20分後、12時後、1日、2日、5日、14日。

學習後時間記憶比例
20分後58%
1時後44%
1日後26%
7日後23%
1月後21%

回憶與概念圖 #

最佳的記憶方式,是回憶,因可以透過回憶了解遺忘與記憶部分;當再次記憶時,同時可將遺忘部分補上,以及強化記憶部分。

同時可嘗試在不同場所回憶(學習場所外)。記憶時會同時將各式資訊一同記憶(如氣味、位置、聲音等),而這些資訊就如同線索一般;在不同環境回憶,就阻隔部分線索,建立新線索。增加可回憶線索。

而幫助記憶的概念圖使用時機,在已建立基本的組集後。欠缺基本組集使概念網路無法有效連結,無法達到概念圖預期的記憶效果。

記憶錯覺 #

過度的使用螢光筆註記與劃線註記,就如同翻看答案後感覺自身理解一般,以及Google不懂概念後覺得理解一般(指鍵盤XX)。如真要註記,應先試圖尋找主旨,減少畫記數量(關鍵字勝過一段),或在空白處筆記摘要訊息效果更佳。

破除記憶錯覺方法即是測驗,測驗同時可檢測遺忘部分。

睡眠的功用:清理與整理 #

  • 在清醒時大腦將產生有害物質,並在睡眠中清理。
  • 睡眠時大腦同時會重新整理記憶。淡化不重要的記憶,加深重要的記憶並形成記憶區塊。

II. 組集(Chunk)、整體面(Big Pcture)與脈絡(Context) #

組集指為方便記憶將事物分割為小單位整體。其得以將多組工作記憶連結整合一組,也有利於整理成長期記憶。

組集可理解為「區塊」,將待記憶事物整合為一個區塊 如記憶室內電話(02-1234-5678),或手機(0912-345-678)

組集步驟與整體 #

各學門均有各自組集方法,主要步驟為集中精神、理解訊息、實踐模式:

  • 首先,先集中精神在組集的工作記憶上,此將動用所有工作記憶,將4組工作相互連結,同時與長期記憶連結,最終串成一組。此時最忌諱干擾,如思考時同時操作手機、臉書、上PTT等。

  • 再者,理解進行組集的資訊,將概念整合產生中心連結。同時理解可以創造與其他記憶連結迴路,產生新的組集。此時要避免在狀況欠佳下進行,避免無效用的理解,通常會產生欠缺效用的組集。

  • 最後則是實踐,運用創作出的模式,加深記憶,避免逐漸淡化後遺忘。

需要注意的是,理解與實踐是兩回事。理解只是了解概念,但是否能實踐是另一回事。創意或新想法,多半在實踐中產生。

與組集相對的是整體面,相較於組集由小單位記憶由下而上逐漸構成;整體面則是改由上而下、全面性的角度建立記憶,例如透過目錄、標題、速覽來達到效果。此二方法相輔相成。

置入脈絡中 #

在組集過程中或許可以解決當前問題,但無法幫助判斷使用時機。而將組集置入脈絡中,即可從整體面觀察它的位置,此過程可以了解使用組集的恰當時機。而此時即需要借助整體面,來將組塊置入脈絡中。

如拼拼圖,需先了解原始畫作,但拼圖過程也需要了解單張拼圖構造,才能將其放入正確的位置

III. 習慣與拖延 #

拖延在於不甘願行事時的痛苦感,而此時大腦為了解除痛苦感,便開始將注意力轉移其他事情,此時便開始拖延。但同時,如果不得不開始行事,經過一段時間後,將逐漸消退痛苦感,而蕃茄鐘工作法即是運用此原理,其他方法如任務清單。

IV. 測驗指南 #

測驗前檢核表 #

  1. 是否盡了最大努力理解內容?
  2. 是否與其他人一同解決作業問題?
  3. 是否試圖嘗試列好解題概要?
  4. 是否在團體討論中積極參與?
  5. 是否嘗試向助教或教學者發問?
  6. 是否理解所有解題過程?
  7. 是否在課堂對不懂的解題過程發問?
  8. 如果有參考書,是否在考試前閱讀完畢並確信自己可解答任何參考書內問題?
  9. 是否嘗試盡可能快速地做出解題概要?
  10. 是否複習教材並與其他人相互討論問題與測驗?
  11. 是否在考前複習機會中提出任何自身不懂的問題?
  12. 是否在測驗前一天睡飽?

小提醒 #

  • 改變解答順序。作答時遇難題先嘗試解答,無法輕易解決時,先跳過解答下題。意識上並未解答此題,但此時腦內其他工作區正在運作中,說不定再次回來即已靈光一閃。
  • 「題」前回憶。作答選擇題時,閱讀題目時蓋住選項,回憶相關知識後再進行作答(注意:考試時請自行斟酌,此嚴重影響作答時間
  • 正向思考。處於壓力狀況時,腦內將分泌化學物質幫助我們正常運作,而此時即轉念思考,幫助我們正面迎戰。

範例:考試好難 -> 解題讓我興奮

  • 深呼吸。在考前幾週練習腹式深呼吸,以迅速在考場老僧入定。

V. 主要參考文章 #

  1. WEEK1《基本概念和思維模式》
  2. WEEK2《組塊》__1—組塊
  3. WEEK2《組塊》__2—回憶與能力錯覺
  4. WEEK3《拖延症》_1—習慣的養成和改變
  5. WEEK4_考試指南
  6. 萊特納的學習卡片箱
  7. 艾賓豪斯的遺忘曲線